不怕寒露迟,就怕寒露早,10月8日寒露来临!今年是早是晚?
“早寒露冷飕飕,晚寒露暖烘烘”——这句流传千年的农谚,至今仍在农村口耳相传。今年10月8日,我们将迎来寒露节气,此时北方已是深秋景象,白云红叶,偶见早霜,南方也秋意渐浓,蝉噤荷残。
“早寒露冷飕飕,晚寒露暖烘烘”——这句流传千年的农谚,至今仍在农村口耳相传。今年10月8日,我们将迎来寒露节气,此时北方已是深秋景象,白云红叶,偶见早霜,南方也秋意渐浓,蝉噤荷残。
小麦出苗后的苗情直接决定了后续生长发育进程与最终产量,黄叶、弱苗、僵苗是苗期常见的生长异常现象,若不及时干预,易导致分蘖减少、抗逆性下降,严重影响产量形成。本文结合生产实际,分析三类苗情异常的核心成因,并提出针对性治疗与预防措施。
今天是2025年9月26日,农历八月十一,国庆长假近在眼前。大家是否已规划好假期行程?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国庆假期尾声(10月8日)恰逢寒露节气——这一秋季的第五个节气,不仅标志着天气由凉转寒的转折,更藏着农谚中“早寒露”与“晚寒露”的气候密码。究竟今年寒露是早
杂交稻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物,其结实率直接决定产量潜力的发挥。受品种特性、气候条件、栽培管理等多因素影响,杂交稻常面临结实率不稳定问题,通过科学调控技术优化结实过程,是实现高产稳产的核心途径。
古人以“白”喻秋,既因露水低温凝结呈白色,更暗含五行中“金秋属白”的哲学思考。此时鸿雁南飞、玄鸟归巢、群鸟储馐,大自然呈现“蒹葭苍苍”的诗意景象。而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则深深烙印传统文化对自然韵律的浪漫注解。
古人以“白”喻秋,既因露水低温凝结呈白色,更暗含五行中“金秋属白”的哲学思考。此时鸿雁南飞、玄鸟归巢、群鸟储馐,大自然呈现“蒹葭苍苍”的诗意景象。而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则深深烙印传统文化对自然韵律的浪漫注解。
寒露风一到,稻穗心一凉!老稻农最怕的就是这个节骨眼上刮起这股“鬼风”,它可比夏天的台风还“阴险”,专挑灌浆的关键时候下手,轻则稻谷空壳,重则直接倒伏,眼看就要到手的收成,真可能一夜之间全打了水漂!
春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,其种植时间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。根据各地气候条件、土壤特性及栽培习惯,最佳播种期存在明显差异。结合农业科研数据和各地实践经验,现对春花生适宜播种月份进行系统分析。一、春花生播种的黄金时间窗口从生物学特性看,花生是喜温作物,种
国鑫麦188小麦品种一般株高75-80厘米,茎秆弹性好,根系发达,高抗倒伏,尤其适合风灾频发地区种植。其穗层整齐,穗码密集,平均亩穗数42万左右,穗粒数38-40粒,千粒重44克,产量构成三要素协调,高产潜力突出。
维C含量约23毫克/100克(凯特芒成熟果达26毫克/100克),是苹果的7倍;
“夏播无早,越早越好”——这句在黄淮海平原隆隆麦收声中回荡的农谚,道尽了夏玉米种植的紧迫性。“玉米早播种一天,能早收五天”的俗语在夏播场景下更显尖锐。麦茬地里抢种的每一分钟,都牵系着秋收时能否避开霜冻的刀刃。这不仅是经验之谈,更是一场与积温和秋寒赛跑的精密计算
老张在地头急得直跺脚:“这玉米苗才刚露头,叶子就黄不拉几的,这可咋整?”玉米苗期叶子发黄,就像给咱农民心头蒙了层灰。别急,跟着咱梳理一遍,找准病根才好下手!
延长生长周期:早播种能让玉米更早地进入生长阶段,延长其在田间的生长时间。特别是在一些生长季节较短的地区,早播可以使玉米充分利用光热资源,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,从而增加产量。例如,在黄淮海地区,早播的夏玉米可以在秋季低温来临前更好地完成灌浆成熟过
近期,佳格天地“区域月度气象趋势”“区域历史气象灾害统计”及“卫星火点监测数据服务”等3款数据产品在南京数据交易平台完成预登记上线,可为用户提供维度丰富、安全合规的数据资源,支撑相关科研及应用工作开展,促进数据价值进一步释放。
那么,今年的端午节,它会在阳历的5月份吗?民间有句关于端午节在阳历5月老话,叫做“最怕端午在五月”,这又是啥意思呢?到底怕什么?我来为你解答:
在中国东北地区,农业生产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特征,受气候条件影响显著。这片黑土地上的农耕活动遵循着自然的节律,从春耕到秋收形成完整的生产周期。根据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传统农事经验,农业生产通常从每年4月中下旬开始,一直持续到10月左右结束。东北平原的春耕一般在4月
登科5号大豆种子是近年来在东北地区广泛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大豆品种,其适应性和产量表现备受农户关注。作为大豆种植的关键参数之一,积温直接影响着该品种的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。本文将全面解析登科5号大豆种子的积温特性,帮助种植者更好地掌握其栽培要点。从品种特性来看,登